晚潮|红尘孤岛梵净山
2023-08-30 09:11:38 来源: 潮新闻客户端
潮新闻客户端 斯培华
亲友三人,临时相约,去贵州游玩几天,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梵净山,首先列入了我们的行程之中。
(资料图)
梵净山,系武陵山脉主峰,海拔2571米。这座黔东的灵山,生态王国,风光旖旎,生物繁茂。
梵净山的闻名,源起于佛教,它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,也是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的道场。其山名,从梵天净土点化而来,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。
游梵净山,分东、西两线上山。西线是攀登8000级台阶的步行道,可一路寻找世界独生子,黔金丝猴的身影;东线乘缆车,一览丛林变迁。
做了简单的旅游攻略,我们从杭州出发了,乘高铁至贵州铜仁,再驱车,经过一天的奔波劳顿,傍晚时分到了梵净山山脚下,下榻在青山环抱,涧溪潺潺的太平河畔。
次日一早,进入了梵净山东山门。淅淅沥沥下了一晚的雨停了,暗喜,或许今天登梵净山会有一个好天气。
区内大巴车,沿着溪流,盘旋而上,车窗外,层峦叠嶂,古木参天,山涧飞瀑无数。车不知跃上葱茏多少旋,到了海拔一千米的索道站,转乘索道。
凌空悬壁的缆车,缓缓向上,雨又开始拍打缆车的吊箱,密密麻麻的雨滴遮挡了视线,但还能感受到山间雾气的飘渺,脚下若隐若现的风景渐行渐远,海拔又整整地上升了一千米。
下了缆车,穿上雨衣,开启登山模式。在这海拔2100米的云线之上,建有一条全长750米,一千多级台阶的木栈道,直通蘑菇石景点。
木栈道从原始丛林的空隙中穿过,一路林木葱郁,禽鸟低语,步行其中,零距离地饱览梵净山自然生态之美。经过一番跋涉,满脸不知是雨水,还是汗水,气喘吁吁中,蘑菇石跃入了眼帘。
站在山顶蘑菇石旁的观景台,环顾四周,烟雨朦胧,虽无云海的涌动,却有一种含蓄、婉约之美,如画家泼墨一般,把景做成了一幅幅的丹青,妙趣天成。
蘑菇石,顾名思义,形似蘑菇。岁月的风化和剥蚀,使岩体上大下小,看似一触就倾。但不管风吹雷打,日晒雨淋,蘑菇石依旧岿然不动,巍峨屹立于悬崖边,守望着梵净山这片净土,默默地向南来北往的客,吐露着10亿年的心谣。
与蘑菇石近在咫尺,面面相望的是一方巨印——翻天印。其形状像蘑菇石,给予了“小蘑菇”的称号。这枚翻天印,也极像戴着大盖帽,站岗放哨的士兵。
在蘑菇石右前方,穿过氤氲的迷雾,极目远望,隐约的是梵净山第二高峰,也是现在游客能到达的最高峰老金顶。沿途有九皇洞、万卷经书、万名洞等景点。
海拔2494米的老金顶,“身怀绝技”,在月朗之夜,岩石会产生“月镜”现象,人站在面前就能照出自己清晰的影像,故又名“月镜山”。山顶燃灯殿中,供奉着过去佛——燃灯古佛。老金顶,承载的是梵净山的过去。
蘑菇石周围一带,层层堆叠的板岩,如一摞摞的经书,惟妙惟肖,各具神韵。也就有了万卷经书的神奇传说: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归来,专程到梵净山,拜谒弥勒大佛,由于山高路险,马脚被伴,马背上摔了几叠经书,落地生根,成就了梵净山的一绝——万卷经书。
磨菇石左前方,在狭窄的山脊上,垂直高差达百米的奇峰拔地而起。在大自然亿万年的雕刻下,形成了独特、多变的造型,有像佛手二指禅的,更像人类生命的图腾,这就是晨景暮色中,红云瑞气萦缭升腾的梵净山红云金顶,它与老金顶南北对望,亦称其为新金顶。
海拔2336米的红云金顶,是梵净山的精华,常年云雾缭绕,雨中的红云金顶更不例外,雾锁金顶,百步之外,不见其影。
当我们从蘑菇石下来,行走在通往红云金顶脚下的木栈道上,瞬间雨停雾开,金顶撩起神秘的面纱,露出真容,似地母竖起的大拇指,不到一分钟又隐身而去,只昙花一现。
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,开山工又巧夺天工,凿出一条险峻狭窄的登山道。登红云金顶,右侧上,左侧下。上山道比下山道更险惊。做攻略时,见网上说:攀爬红云金顶,稍有不慎,凶险万分。听起来,有点慌兮兮的。
红云金顶脚下是普渡广场,左边是佛门圣地——承恩寺,俗名“上茶殿”。始建于明初,是梵净山庙宇的主体部分。
一批批的旅游团队,一驳驳的散客,聚集在普渡广场。雨声夹带着游客的嘈杂声,大家望顶兴叹,不敢前往。但我们中的一位旅伴,没有半丝犹豫,带着虔诚之心,登上红云金顶,朝拜了现代佛,和未来佛。
下来后,又独自一人踏上了老金顶崎岖陡峭的山道,拜谒过去佛。在他的感召鼓动下,我和另一位旅伴,鼓足勇气,在雨中攀上了烟波浩渺的红云金顶的“天梯”。
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,登红云顶,或许比上蜀道还难得多。最险峻的是山体的中间段,几乎是呈九十度的危岩绝壁,仅一人通过,许多地方踩着岩壁上凿出容不下放一只脚的石蹬,借助铁链,脚手并用,用尽洪荒之力奋力攀登。此时如想退缩原路下撒,是不可能的,也是很危险的,只有排除胆怯的杂念,卯足劲儿,向上再向上。
在略为宽敞平缓的转弯处稍作休息,继续攀登。岁月流转,风化侵蚀之下,坚硬的岩体崩裂,形成了一道峡逢,使金顶上半部分一分为二,呈V字形,称金刀峡。
于是,又延伸出了另一个神话:原来顶上是一块完整的大石,释伽牟尼和弥勒佛都想在这片日出时分常泛红云的宝地修行,争执不下,最后玉皇大帝用金刀将岩石一劈两半,各执一方。
从金刀峡的缝隙间直至金顶,梵音环绕,一架天桥飞亘在上,两边各建一殿,左边敬的是现世佛释伽,右边供的未来佛弥勒,两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,殿外的平台上堆叠着“万卷经书”。
这梵净山人文景点,和自然景观的聚景盆,是绝世仅有的。置身其中,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。
只有十来位游客的金顶上,有一种踮脚能触天的感觉。如天晴能见度好,远眺,是逶迤起伏的群山,茫茫无际的林莽;近望,老金顶、承恩寺……还有走进人民大会堂的蘑菇石,也都在俯仰之间。
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,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,翻山越岭在梵净山交汇。随季风而来的暖湿气流,受山体阻碍向上爬升,遇冷凝结,山间云雾弥漫是常态,要遇上澄明透亮的天气是可遇不可求的。
金顶四周,虽是雾茫茫的一片,但能登上这“天空之城”,走进佛殿,虔诚地朝拜,已经满足了。
下山都是石级道,相对好走一些,但当一阵风,夹带着雨在身边呼啸而过,不免心紧绷了一下。顽强地生长在岩缝中,迎风摇曳的琪花瑶草,鲜美无比,为了安全起见,也不敢多去欣赏一眼。
梵净山的山体呈中间兀起,两头收窄的桃核状,犹如在海洋中的一座孤岛。如把视线拉远,梵净山最高峰凤凰山,与新金顶、老金顶依次连接的山脉,勾勒出一幅“万米睡佛”的壮丽画卷。
山形奇特的梵净山,组成了雄浑秀美的自然风貌、和独特人文景观。但对梵净山,或许我们不能单用平常看名山大川的眼光去欣赏。这座在贵州大地上,近几年声名鹊起的热门景点,其真正出众应该不是外形,不是佛教名山,而是它所孕育的生命。
山高谷深、原始洪荒,是梵净山的景观特征。梵净山又处亚热带,雨水充沛,溪流纵横,土层肥沃,这方“梵天净土”,覆盖着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、最典型的原始森林,为动植物生存栖息提供了优良环境,形成了梵净山生物的多样性,被誉为了“动植物的基因库”。
同时,人类的进逼,山地生物廊道的断裂,栖息地的破坏,动植物不断退却,“孤岛”梵净山,成了诺亚方舟。云豹、苏门羚、黑熊、红腹角雉、冷杉、红豆杉、珙桐……古老而又珍稀,且有些在世界其他地方消失的物种,在梵净山生存、繁衍、演化。最著名的便是又细又长,状如牛尾,非常醒目的黔金丝猴,这里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。
梵净山,以它孤独的存在,守护着一方生态,而屹立于世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